內容摘要:中國的手機市場長期以來被幾個國際廠商盤踞著,自2005年前后,中國第一代手機廠商曾經出現過一次集體性的輝煌,隨后在中國的手機江湖中就沒有了中國企業的聲音,數百億元的市場成了幾大國際廠商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
編者按:中國的手機市場長期以來被幾個國際廠商盤踞著,自2005年前后,中國第一代手機廠商曾經出現過一次集體性的輝煌,隨后在中國的手機江湖中就沒有了中國企業的聲音,數百億元的市場成了幾大國際廠商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
隨著蘋果iPhone的全球熱銷,全球手機幾乎在一夜之間轉向智能手機的方向,同時中國3G網絡的商用化成功,同樣讓用戶需求向智能手機轉移。而此時以諾基亞為代表的手機巨頭在面對著洶涌而來的智能潮無所適從之際,用戶需求增加而產品供應出現空缺,中國廠商的機會出現了。
蟄伏許久苦練內功的中國企業迅速以智能手機為突破,緊扣中國用戶需求,以HTC、華為、中興、金立、酷派、聯想及小米手機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成為了市場中不可小覷的生力軍,以37.5%的智能手機占有率成為“中國力量”。在過去短短一年時間內,國產品牌的中國市場份額與諾基亞、三星、LG及摩托羅拉四大國際品牌僅一步之遙。
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是中國手機廠商自2G時代“集體陣亡”后,勵精圖治而洗卻鉛華和浮躁的重生,中國手機市場也因為它們的出現而變得更加生機無限,同時與第一代中國廠商相比,它們面對世界市場更多了一份自信和自省。
今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羅那上空飄溢濃郁的中國風。
在被譽為“全球移動通信業風向標”的移動世界大會上,HTC、中興、華為、酷派的表現艷驚四座,被譽為“四大華人手機品牌”。在剛剛過去的2011第四季度,中興、華為及HTC三家在全球手機銷量榜上已分別位列第4、第6及第8,而酷派則以1200萬部的智能手機銷量緊隨其后。
在這個變數橫生、巨頭主宰的手機通信領域里,這股作為后起之秀的“中國旋風”讓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第一章 變革中的機遇
3月8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各大手機賣場的女顧客成了銷售人員服務的主角。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大街某商廈手機連鎖賣場里, 30多歲的王女士在認真比較完店內所有的手機之后,最終將目標鎖在了酷派與中國聯通深度定制的合約機W706上,售價999元。這不僅僅是個案,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手機用戶的選擇方向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華為、中興、聯想、HTC等廠商的產品,以價格優勢和時尚外形獲得很多消費者的青睞。據賣場店長介紹,從包括春節長假在內的過去三個月的銷售數據來看,國產手機銷量占到總銷量的20%以上。而一年前,這些無人問津的品牌,現在的這種變化,促使它們對整體產品的采購進行了全新調整,“一切都來得太快”。
“蘋果”的“愛瘋”
無論是巴塞羅那上空刮起的中國風還是手機賣場國產機的躥升銷量,中國智能手機的重出江湖,離不開喬布斯發明的那個愛瘋(iPhone的諧音)。
2007年美國東部時間6月29日,蘋果iPhone手機正式在美國發售。一時間引發了果粉們前所未有的狂熱,不論刮風下雨,在美國各地的蘋果專賣店和AT&T營業廳,都有蘋果粉絲們的身影。連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費城市長約翰·斯瑞特也加入了排隊大軍。盡管當時蘋果CEO喬布斯許諾贈送給沃茲尼亞克一部iPhone,他還是希望盡早購得iPhone送給子女。 正是這款智能手機的成功,讓蘋果公司“將互聯網放在口袋里”的戰略成為了現實,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智能手機的格局。 2009年,iPhone在北美市場銷量增長了100%,這一增長速度,在全球僅列第十位。中國市場則超過230%,位居第四。iPhone先聲奪人的另類技術,讓中國消費者癡迷。自2009年10月31日,中國聯通正式開賣聯通版iPhone40天中,聯通共售出10萬臺iPhone,其中與聯通簽訂兩年消費合約的3G用戶數約占總銷量的71%。 而摩根士丹利則描繪了蘋果更美好的情況,蘋果在幾年之內,單單在中國市場,就能一年多賣出5700萬部iPhone的銷量。相較之下,蘋果2011財年全球的iPhone銷量也只有6850萬部,其中還包括了蘋果在去年10月發布的新款iPhone 4S,后者僅在一個季度就售出了3700萬部(超過了iPhone全年銷量的一半)。
這就是蘋果帶給中國人的瘋狂。到了今天,不管我們是在街還是公共交通上,身邊一半左右的人都在使用iPhone。而正是中國消費者對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熱愛,為中國的手機廠商在智能機市場提供了廣泛的用戶基礎。
沒有這個愛瘋的蘋果,統治全球手機江湖的依然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等手機大佬。而中國深圳華強北的山寨草莽英雄們,依然活躍在不入主流的市場邊緣地帶。
“蘋果不僅重新定義了手機,而且在培育智能手機市場、引發人們換機潮上,功不可沒!币晃辉谕ㄐ攀謾C行業工作十余年的IT客向《IT時代周刊》表示。
“手機中的戰斗機!边@句令80后記憶猶新的廣告語的締造者,就是當年無比輝煌的國產手機代表波導。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手持價格優勢和民族品牌兩把利劍不僅促使其在國內熱銷,促進手機大規模使用,還將上百萬部手機賣到海外。2002年年底,波導手機累計產銷量突破1000萬臺。
但是好景不長。據曾經歷了中國第一代手機廠商興衰,現任泰克飛石CEO董德福對《IT時代周刊》介紹,自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三星進軍中國市場后,以其過硬的手機質量和完備的售后服務擄走了中國用戶的心,打得國產手機廠商們一個措手不及。從2004年開始,波導、科健、熊貓、TCL等第一批國產手機企業迅速倒下。
2005年后中國手機廠商的日子更加難過,聯發科研制的低價芯片直接將國產手機送入山寨機階段,沒有牌子、沒有研發、沒有廣告促銷,其價格僅是品牌手機的1/3,利潤極低,也無法在主流渠道形成影響力。當下為大眾所知的金立、天語就是那時從山寨起家的。
如果沒有iPhone開創性地打開智能手機的市場,“如果沒有Android免費開放操作平臺,國產手機還可能徘徊在山寨時代!辟Y深IT評論員丁道師介紹,沒有這波智能手機風潮機會,沒有在中國市場賺瘋了的蘋果的刺激,包括通信設備業、PC企業、互聯網企業及家電企業等在內的國產廠商的雄心難以激發,更不會再度揮軍手機領域,直面國際手機巨頭挑戰。
3G引爆新拐點
除了蘋果及Android平臺這只看得見的推手外,國產手機廠商在短短一年時間的風生水起,還得益中國三大運營商建成的3G網絡這只看不見的推手。
2009年1月7日,被炒作多年的3G概念終于塵埃落定。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發放了3G牌照,手機互聯網行業從此拉開新的序幕。隨后的三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3G網絡的營建上至少投入2000億元。
2010和2011年,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掀起了3G大戰,戰火持續至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不僅競相布局,提高3G網絡的覆蓋率,而且為了推動3G時代的到來,開出“買手機送話費”、“0元購機”,甚至包銷等優惠條件,吸引國產廠商加盟千元智能手機制造。這其中,中國聯通為首批千元3G手機提供的話費補貼達到40%,而中國電信的補貼力度也高達50%。
中國電信運營商對3G網絡用戶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而支撐各大運營商3G用戶增長的就是用戶手中智能機。
在三八節買手機的王女士向本刊記者回顧了自己的換手機史。北京本地出生的她2002年用的是熊貓手機。手機不小心摔壞后,2004年換成愛立信。2008年奧運會期間,一位來她家玩的朋友的一臺iPhone手機,讓她感到震撼——“從未想到手機是這個樣子,居然這么好玩”,不久加入iPhone陣營。
王女士表示,現在再換手機,主要是因為國產智能手機便宜,另外是因為3G信號的更加通暢,可撥打視頻電話。
相比于1996年出現的第二代GSM、CDMA等數字制式手機,智能3G手機可以接收數據、電子郵件、瀏覽網頁等,無疑更加誘人。
像王女士這類換號換機一次性消費的用戶不在少數,尤其是2011年。這一點與工信部公布的手機用戶量增加相吻合,2011年1月至8月,全國手機用戶累計凈增8108.2萬戶,達到94008.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中,3G用戶凈增4707.0萬戶,月均增長數接近600萬戶。
“在這種背景之下,尤其是以中華聯為代表的國產廠商與三大運營商之間一直關系友好,再度進軍3G智能手機領域毫無意外!碧┛孙w石無線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董德福向《IT時代周刊》分析,因為有Android開放平臺系統,使智能手機的制造更加簡單。作為國際知名的通信設備商來說,華為、中興技術研發實力雄厚,技術準入門檻較低等因素,可謂小菜一碟。
據《IT時代周刊》調查,華為、中興、酷派、聯想、魅族、小米、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中,基本上都與運營商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
落寞的豪門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風云突起的智能手機一步步改變著人們對手機的認知,單純的通訊功能逐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蘋果iOS平臺及谷歌Android平臺的強大智能,這讓曾經風光無限的諾基亞功能手機在智能手機的沖擊下日漸衰落。
3月初,《IT時代周刊》記者走訪了北京迪信通公主墳總店。作為中國最大手機專業連鎖企業的分公司,除了年輕的網購客之外,這里成為很大一部分手機用戶選擇消費的地方。
該店銷售代表李先生介紹,目前諾基亞中高端機型銷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在低端功能手機領域還有一部分回頭客之外,整體銷量已大幅下滑。這個有著146年歷史的芬蘭巨頭,不得不放棄自家的塞班系統,投入微軟的懷抱,但新推出的WP7手機,市場反應平淡,復興的希望更顯渺茫。而且,自去年以來其在全球各地先后退市裁員,隕落之勢已成為定局。
3月9日消息,諾基亞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最新年報顯示,對比上年盈利27.4億美元,2011年營業虧損達14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去年出貨量7730萬部,同比減少25%。這對諾基亞來說,是個不幸的現實。
商用手機巨擘摩托羅拉在被谷歌收編后,雖憑借“自家人”身份推出新的Android平臺手機,但其霸氣早已不在。
4G時代主編王城宇對《IT時代周刊》表示:“高端機無法與蘋果三星抗衡,如果向中低端機型拓展,那么它將面臨與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手機廠商正面交鋒!蹦壳,寄人籬下的摩托羅拉正面臨著這種尷尬。
曾一度以音樂及拍照引領手機潮流的索愛,于去年年底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在迪信通銷售專區中,《IT時代周刊》記者只找到索尼手機,世上已無索愛。
而被譽為手機貴族的黑莓,曾憑借郵件推送技術獨步手機江湖,而今,已是美人遲暮。黑莓手機已融入其他手機專柜內,偶爾也會有用戶駐足,但停留了幾秒后就迅速轉移了視線。
與上述巨頭比較,三星的命運尚屬幸運。蘋果洶涌來襲之后,三星手機也被打成重傷。與諾基亞一樣,以“果粉”知名的中國市場成為其重災區。在痛定思痛之后,三星不得不花費大半年時間來恢復元氣,現今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雖然有所起色,但還沒有完全恢復。
縱然iPhone在中國市場千嬌百媚,仍無法覆蓋中國的手機用戶群體,這是國產手機崛起的最佳機會。而老牌手機豪門流失的市場份額,正好給國產手機生產商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以華為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手機廠商,在經歷了第一代“先烈”集體性陣亡的教訓后,新生代以技術和用戶體驗為根,早在蘋果面世后就緊盯上了智能手機的未來,而當市場機會出現時,它們已成長為擁有全新設計和生產能力,并可以與國際性廠家對話的“中國力量。
第二章 成長的新生代
自HTC在短短兩年時間大獲成功進入世界智能機三強后,中國華為中興、酷派等廠商已呈現全面爆發的態勢,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基于Android系統產品;ヂ摼W消費調研中心ZDC《2012年1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關注度研究報告》顯示,Android系統產品的關注度高達67.5%,遠領先于其他操作系統產品。谷歌Android系統的開放,讓這些長期在國外品牌終端的影子下生存的中國廠商抓住了機會。通過與運營商的緊密合作,憑借自身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智能手機市場上逐步站穩腳跟,打破了洋品牌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
截至2011年年底,國產品牌整體市場份額為37.5%,而諾基亞、三星、LG、摩托羅拉四大國際品牌占比為41.5%。在2011年全年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前十名品牌中,國產品牌占據六席。
同樣嗅到機會的還有互聯網公司的巨頭,小米手機、阿里云手機、百度易手機、騰訊Qme手機……通過軟件+硬件的模式來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手機新兵”們掀起了陣陣波瀾。
突然間出現在世人面前的中國力量,不僅讓中國業界感到震驚,而且讓全球手機產業重新評價中國手機廠家的力量。
“飛馬”華為,來了
在第七屆移動世界大會展現場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高達5.7米的飛馬雕像格外顯眼。由3000部華為Ascend D quad手機組成的黑色飛馬正振翅欲飛駿逸奔騰,圍繞著美輪美奐的星空飄帶,在巴塞羅那燦爛的陽光下,折射著耀眼的光芒,讓所有參會者為之駐足。
這正是華為專門請英國倫敦設計團隊搭建的形象雕像,欲向全世界證明其國際化的雄心。
“中國和英國是華為終端今年最重要的兩個戰場!比A為中國區市場溝通部部長陳然告訴本刊記者,“面向高端的Ascend D quad全新智能旗艦系列將于3月底發售!
這些搭載全球速度最快、體積最小、發熱最低,采用華為自主設計的K3V2四核處理器的Ascend系列手機在本次展會上大放異彩。與一年前華為在移動世界大會上提出的唯一一款普通、廉價的智能手機IDEOS X3對比鮮明。
很顯然,華為在告訴世界,它正在飛躍式成長。
1997年在華為的一次高層會議上,總裁任正非信心十足地表示,華為品牌未來要做到全國第三。那時,對于華為來說,這一切似乎是遙不可及。
讓人很難相信的是,成立于2003年的終端事業群部在華為內部曾被視作雞肋業務。之前它只是主營業務之外為配合大客戶而發展起來的附加業務,直到2007年才開始銷售手機,以電信運營商定制手機為主,華為并無產品發言權,僅貼牌生產而已。直到2010年,華為才開始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關于其被出售或者剝離上市的傳言不絕于耳。在2007到2008年間,華為一度欲出售終端業務以增強現金流。
然而正是華為早期GSM終端定制,到移動寬帶產品的全面爆發,與運營商“捆綁”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具備了厚積薄發的先天優勢,才有今天智能手機領域的快速崛起。
現在,華為早已成功躋身全球最大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電信基站設備供應商,成為全球第九大移動設備制造商,全球第六大手機廠商。
IDC等多家數據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在2011年年末至2012年年初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2011年全年銷量突破5000萬臺,智能手機銷售突破2000萬臺,其中,華為精品機型C8650上市60天,就實現500萬臺零售業績。Honor榮耀在京東商城上蟬聯銷售榜第一名。
在華為突然驚艷于人們眼前的背后,是華為近年來對手機業務基因的改造,一方面,華為在延續其在電信設備行業的技術優勢上,另一方面,將優異產品體驗和國際化時尚元素的產品設計根植于自己的血液中。從近期市場銷量的明星機型和其展示的高端機型,讓消費者都看到了一個有個性且極具時尚元素的消費電子領域的華為。
陳然對《IT時代周刊》介紹了華為的改變,“2011年,僅華為終端研發人員就招聘5000人,F在華為終端的員工已超過1萬人,積累的成果會在今年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倍鴮τ谌A為手機的設計,陳然曾表示,“我們聘用國際一流的設計師,為我們的產品增加了更多的時尚元素!
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曾在媒體面前表示,華為計劃在2-3年內躋身全球前三甲手機廠商。陳然說,“這個目標,去年我們給取消了。只有全球第一才能讓人們記住”。陳然表示,他們的信心來自華為自成立以來不斷超越目標的信念及行動力。
對于華為在手機上的優異表現,《華爾街日報》認為,華為在終端領域的迅速成長將擠壓老牌手機巨頭的生存空間,如果華為在手機領域脫穎而出,誰將是倒在華為前進路上的失敗者?
根據陳然的介紹,華為將夯實千元精品機市場,開拓2000-3000元的中檔手機市場,這塊新陣地一直是國內稀缺的。下一步,將以旗艦機系列化運作深耕高端市場,贏得品牌影響力。顯然,品牌的塑造在于頂級產品的設計品質。
華為終端的手機產品設計團隊位于深圳總部,首席設計總監范文迪是那里的領導者。這位曾擔任西門子產品概念設計總監的德國人還領導著一個分布在歐美、日本、中國總數超過300人的設計團隊,在內部它被稱為“終端消費者體驗設計中心”。從去年起這里增加了很多新鮮血液。華為首席手機設計主管哈根·芬德勒稱,“這是一個非常開放、國際化的團隊,有很多外國和本地設計師!比A為已聘請了來自瑞典、英國、芬蘭的設計師。其中有國際一流的原寶馬設計團隊及時尚界設計大腕。
當下銷售最火的華為Honor榮耀手機本該去年9月份就上市,為了改變“待機時間短”這個智能手機的通病,華為研發小組在節電方面下了很大工夫——12個人的研發小組,24小時輪流測評,在單位附近租住的小屋內,研發人員用3個月的時間,拿出了“待機時間可達20天,正常使用3天也無需充電”的戰果,并申請了華為獨有的節電專利。
“更多的變化在于,現在是設計出一個模型后,再讓技術工程做相應的電路!痹谡劦饺A為手機設計團隊時,陳然解釋,而這種變化,讓華為的手機更加接近用戶對產品時尚體驗的要求。
在京東商城中,華為8860的評論數近4000條,而好評率達到了94%,有用戶寫道“屏幕視覺感受好;手感好,做工精致,外殼封閉嚴實;通話音質好,上網速率快;應有很多,內容豐富”,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用戶對華為產品的一種看法。
回顧華為終端這幾年的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華為所堅持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終端業務進入市場那一刻起就一直堅持至今。
業界分析師認為,華為在終端的良好表現依賴于其對通信市場的了解及對運營商20年的把握,但是華為整體轉型還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和不同領域、不同模式、不同做法的競爭對手,更要面對幾十萬企業以及數十億用戶的考驗。
中興,“彎道搶跑”
同樣在本屆移動通信展會上引起眾多關注的,還有中興通訊(ZTE)。這次,中興一口氣發布八款智能手機,包括Android和Windows Phone平臺,部分型號搭載了LTE和4核CPU等高端配置。中興后勁十足。
當《IT時代周刊》問及中興先前發售的智能手機的市場表現時,早已年過半百的中興通訊總裁顧問梁渤洵笑容滿面地說:“非常好,非常好!”
2011年,中興制定了三大戰略——LTE、智能終端、政企網轉型。這也可以認為是中興眼中的三個彎道,也是三個機會。
什么是彎道搶跑?
在中興董事長侯為貴眼里,當競爭對手出現了重大決策失誤或者隨市場衰退周期減速,而中興并未因此減速,這個低迷期正是中興“彎道搶跑”的機會。
侯為貴認為,“這個產業變化快,挑戰就特別大,如果你能夠在每個節點上不要有太大的失誤,你才能夠繼續走下去,或者說你不能在幾個節點上都出問題,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掉了!遍L期觀察、做事穩健、彈性投入也是中興的戰略特點。
而中興之所以能夠如侯為貴所說在每個節點不失誤,正是得益于不押寶的戰略特點,讓其在市場低迷的下行周期中保持較好的增長。當2004年GSM市場競爭激烈之時,中興果斷地投入到巨頭們看不上的CDMA和小靈通領域,換來了中國市場的全面開花——聯通CDMA一期招標中獲得9億元的大單,奪得15%的市場份額,連續兩年的營收增長超過40%。
2005年年底開始,中興手機開始轉型運營商定制,由于定制為主要模式是海外市場,因此轉型之初中興終端就鎖定了海外市場,退出了國內的渠道大戰,而這也讓中興在后來的國產手機廠商幾乎集體猝死中幸免于難。
基于海外市場的成功,2011年,當手機巨頭們紛紛剝離手機制造業務,或分拆或出售時,中興成為堅持既做設備又做終端的廠商,這令中興在智能手機喚醒手機市場春天后,快速躥升成為銷量榜上超越LG的全球成為第四大手機廠商。
數據顯示,2011年中興正式宣布智能終端轉型,截至2011年年底中興手機智能手機同比增長400%。2011年全年賣出1200萬臺智能手機。
中興通訊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何士友對《IT時代周刊》表示,中興自1998年開始研發手機并推出自主品牌手機及移動終端產品已經超過14個年頭。2012年中興通訊將步入智能轉型深化年,產品將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同時市場方面將向運營商和渠道并舉發展,深耕歐、美、日高端市場。
轉型對中興來說,無疑是一次冒險的嘗試。但是,中興有著多年的積累。從2003年推出首款基于Linux平臺的智能手機開始,中興在智能手機的研發上有超過9年的經驗。目前,中興通訊手機軟硬件研發人員超過3500人,截至2011年9月底,中興通訊手機產品體系拿到申請號的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為6133件,中國第一。技術的累積顯然是奠定深厚而長遠的基礎。
然而,伴隨智能手機的普及,三星、HTC等明星廠商也已經將產品線慢慢向低端市場延伸,低端市場微薄的利潤及無法擺脫的“山寨機”影子,都成了中興華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盀榱颂嵘袌稣加新,一定程度上是犧牲了盈利!敝信d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士友表示,但未來手機業的排序將通過智能手機來較量,中興通訊正在改變過去以中低價產品為主的生產營銷結構。
中興也有著與主要競爭對手華為同樣的戰略想法,今年或將向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進軍。
“2010年中興著力打造的千元明星智能機型Blade880系列在2011年銷量突破了800萬部,在此基礎上中興也希望能夠試水高端市場,Skate960系列是我們在第二個階段重點打造的明星產品。希望這個明星產品在Blade產品基礎之上不斷總結,能夠使這個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睂τ诟叨藱C,何士友的態度要謹慎得多。
在業界看來,高端機的是提升品牌的方式之一,而提升品牌,實現轉型中興也有自己的方式!斑^去中興一直是以B2B的品牌建設為主,2011年,中興開始了B2B2C轉型的嘗試!焙问坑褜Α禝T時代周刊》表示,贊助英國最受歡迎RAP天王Professor Green英倫三島18場巡回演出等娛樂營銷取得了海外市場的認可。在國內,與熱播電視劇《婚姻保衛戰》、《男人幫》等影視進行了大量的市場活動,提升了中興通訊智能終端的品牌知名度,讓消費者熟知。
“華為、中興前期進入全球市場,推出低價位智能機,低成本運作,先上量,再獲得與供應商談判的籌碼,逐步建立品牌積累,再逐步往中高端轉型,去搶占HTC、三星、摩托羅拉的市場!眎Suppli中國區研究總監王陽推演的路子,透露了王陽對中興、華為成為國際品牌的信心。
滾燙的“小米”稀粥
2011年8月16日,距離雷軍重返金山CEO的寶座剛過去一個月。在798藝術中心北京會所的舞臺中央,雷軍身穿黑色T恤和深藍色牛仔褲,帶著“一款頂級智能手機”,對臺下八百多名聽眾講述其誕生歷史。
那天,他的身份是小米科技CEO。而這場震撼全場的新聞發布會,一直被人們定義為雷軍和小米手機的一場“脫口秀”。之后的半年內,他頻頻出演。
當天現場還播出了一個短片,一幫中國互聯網的風云人物齊聚一堂。樂淘網CEO畢勝、多玩網總裁李學凌、金山網絡CEO傅盛等人,一起摔掉手里的蘋果手機,高呼“我們要小米!”當晚,“小米限量版工程機”的預售隊伍,排了一百多米。
于是,小米手機憑借“雙核1.5G、1G大內存、1930毫安大電池、800萬像素攝像頭”等頂級配置和低于2000元的價格而備受矚目。從2011年10月20日發售起的2個月內,小米通過網絡售出30萬部手機。12月18日市場開放購買后,3小時就賣出了10萬部。
雷軍和他的小米創造了互聯網公司制造手機另類的奇跡,夸張、喧鬧且營銷氣十足。
雷軍似乎信心十足,“到目前為止,小米依然是2000元以內網速最快的手機!毙詢r比成為了消費者對小米手機最重要的一項認知,這種簡單、直接的認識讓小米在宣傳與銷售上有了很大的優勢。
為此,小米一路上輾轉騰挪,演繹命運坎坷戲碼及不斷傳遞驚喜。雷軍攤子越鋪越大,饑餓營銷法被指控為障眼法,同時被貼上“炒作、忽悠”等標簽。在眼花繚亂的表象下,整個小米團隊其實承擔著相當大的壓力。沒有一個嬰兒一夜就長大成人,在高速成長的背后,小米可說是竭盡全公司之力。
所幸,小米贏得了第三輪9000萬美元的融資。業界認為,只要庫存達到15萬臺就有可能讓小米公司關門。整條手機產業鏈尤其是硬件端的漫長,決定了現金流實為重中之重,F金流決定了小米必須要走的路只有8個字:保守生產、極致銷售,盡量減少庫存量從而抵御風險。由此再看小米的成長之路,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會出現近乎夸張的缺貨現象。
面對讓米粉都驚訝的手機返修速度和數量,這一關雷軍砸下了2億元構建售后網絡。有網友調侃稱,小米手機“不靠賣手機賺錢,靠修手機賺錢”,這些無不引起用戶的一片嘩然。
業界質疑,大規模建設售后網點必然帶動公司運營成本大幅上漲,小米的超高性價比還能維持多久?而且,這也與雷軍一直強調的“小米要做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初衷相左,僅靠互聯網線上渠道來解決手機的銷售和售后自然不靠譜,但小米的經營理念會不會就此動搖?
小米戰略迷失,恐成無言結局。雖然爭議頗多,但無可否認小米科技是近幾年來發展最快、最為耀眼的國產智能手機廠商。
云里霧里的云手機
與小米手機采用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不同,2011年7月28日,阿里巴巴云計算、天宇朗通、英偉達三家公司在北京舉辦發布會,正式發布阿里云手機OS,同時天宇朗通發布了使用這一系統的第一款手機天語W700。
但業界依然認為,從一開始,馬云做手機就是一條不歸路。
這款搭載著阿里巴巴全新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云OS(實質上只是Android系統的修訂版)的阿里云手機,涉及郵箱、云應用、地圖、瀏覽器及IM通訊多方面,高度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電子商務服務。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馬云對阿里巴巴的布局中,阿里云所扮演的角色是,利用好阿里集團各公司沉淀下來的用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并通過云計算體系為整個阿里生態圈提供更大的商業價值。隨著用戶需求的發展,阿里云在移動端數據業務的處理能力上,需要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表示,馬云做的是電商,電商本身的產品屬性并不是純網絡公司,其中夾雜著很多傳統行業因素。比如,淘寶開始說不做物流,但在大淘寶戰略之后,物流業務水到渠成。物流和手機終端是線上和線下的兩個重要的結合點,物流已被重視,按這個思路來講,進入手機終端也是大勢所趨。
而天宇朗通必須要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因此,無論是對于阿里巴巴還是天宇朗通來說,移動互聯網都是不容放棄的一塊,而軟硬件結合的方式顯然有足夠的誘惑力,讓雙方進行深層次合作。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分析稱,雙方合作在業務上互補,天語有渠道、品牌等優勢,阿里有軟件優勢,合并后阿里云的話語權未必會更大,馬云看中的是天宇朗通董事長榮秀麗和她的團隊。
但對阿里巴巴而言,進軍手機終端是一場關系未來的生死存亡之戰。
如果說阿里和天宇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那阿里云手機是否考慮到用戶的實際需求?此前,天宇朗通某內部人士透露,市場零售價定為2680元的首款阿里云手機備貨約50萬部,截至10月僅售出約6-7萬部。而榮秀麗則在媒體面前表示阿里云手機已經賣出了將近20萬部。
去年7月底,在首發當天,阿里巴巴在淘寶網推出了為期20天的“60億元現金購機補貼”促銷活動。但之后頻頻傳來虛假紅包的說法,互聯網手機再成“忽悠”手機。
而早已在今年年初發布的第二代阿里云手機W800,但至今并未見到上市銷售。阿里云內部員工稱,即便在阿里云內部也并未見到真機,具體上市時間現在還不得而知。
正如榮秀麗所說,如果互聯網公司什么都能做,谷歌就不收購MOTO了;ヂ摼W公司做硬件是被逼的,每家互聯網公司都面臨巨大的壓力,必須要有自己的入口。
只是,無論是阿里還是小米,抑或百度、騰訊,走錯門也許會深陷迷宮。與華為、中興為代表的新生力量相比,互聯網企業的手機夢里,更多的是沖動而不是力量。在智能手機浪潮涌來之際,不管蘋果成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還是華為中興們突然間華麗的表現,它們都遵循一條產品至上的真理,對于沖動中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手機夢,也許只是夢而已,未來走向何方?仍需要中國的手機廠商遵循市場規律。
第三章 誰將引領未來
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手機市場“中國軍團”,是一股無法讓人忽視的力量。然而在走向未來的道路上,這批新生力軍是否還會重蹈第一代手機廠商的覆轍,抑或是將引導未來?
在中國手機廠商占據的中低市場中,以三星為代表的國際廠商已經開始重振河山,并將觸角伸向了這一市場,國產手機商如何保疆拓土,依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而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廠商在走向品牌建設道路上,也同樣無避免與蘋果iPhone正面交鋒。同樣的威脅還來自于前幾年基本上退出中國市場的松下等日系廠商2012年卷土重來,它們也將是中國手機廠商無法回避的對手。
可以預料的是,未來三五年內,手機江湖里的競爭很可能更慘烈。而在接下來的戰斗中,誰將生存下來,現在仍無法預料。
無法擺脫的宿命
“芬蘭人做手機質量好,韓國的手機漂亮時尚,中國人做手機廉價但硬件質量不高,這幾乎是每個進店買手機用戶固有的思維概念!币幻麖氖率嗄晔謾C銷售的某手機賣場店長楊光葉表示。
品牌和產品,仍然是中國新生力量無法擺脫的宿命,雖然市場出現了強勢增長,而綜觀中國新生代手機廠商,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質量仍是成長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多年前,華為總裁任正非也許還沒有考慮到華為某一天有可能坐上全球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頭把交椅。而如今,華為人則已經把目光瞄向了千億美元的規模。轉戰B2C,對一向以B2B行事的華為而言,還是新兵。如何贏得最好的用戶體驗才是難點。盡管華為出貨量高達2000萬臺,約65%的手機仍依托運營商定制,其零售分銷比例僅35%。對于普通用戶而言,華為仍是一個弱勢品牌。
為此,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十分坦誠地表示,之前華為在運營商定制市場已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和做事方法,但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走運營商定制和大眾消費類電子市場兩條路。
重塑華為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名牌形象,是現在的華為所亟需要解決的問題。華為內部員工對《IT時代周刊》表示,“塑造消費電子領域華為的品牌形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苯裉斓娜A為有自信、自省。
同樣的問題也考驗著中興。雖然中興從事手機生產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在用戶市場上,受益于與運營商的合作而得到了市場份額。這種份額對品牌價值的形成卻沒有太多的幫助,對普通消費者來講,中興仍然是一個新兵。
未來資產證券則認為,盡管中興通訊智能手機出貨量仍然會保持強勁增長,但整個智能手機出貨量僅占其移動終端業務的10%,中興通訊智能手機的強勁增長將會蠶食其數據卡和功能型手機的市場份額,而后者則占中興通訊2011年終端出貨量的80%。
在資深IT評論員宗寧看來,搞互聯網的人做硬件就是不務正業;ヂ摼W公司只要有錢,技術不是問題,主要在于定位和推廣,然而做手機和硬件涉及到生產、工業設計、庫存、采購及供應鏈一系列的問題。
同時,他認為,“小米的成本很高,供應鏈管理根本不懂,采購的量也少,訂貨量根本達不到要求,廠家排期都是麻煩。所以小米靠炒作,目的還是和互聯網一樣,先砸用戶,有了用戶基礎再砸米聊的應用和廣告,但硬件最重要的還是售后服務!
面對米粉們的熱情,雷軍最后給出的結論是,在我們這個社會,年輕的人們需要一種熱愛,而小米手機提供了一種熱情的附著物。
然而熱情終會冷卻,冷卻后的“小米”稀粥還會有人再關注嗎?
令人安慰的是,小米公司不得不在今年投入2億元惡補“售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小米之家、客服中心、特約維修點以及倉儲物流的建設上。
更大的問題在于,在Android和蘋果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對強勢的蘋果,以及朋黨滿天下的Android系統,即使是如今山河日下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也有自己的盟友。而中國手機廠商在面對著三大操作系統的主導面前,沒有太多的發言機會。面對著這三大巨頭,諾基亞放棄了塞班,三星放棄了Bada,在操作系統領域,不會有第四家出現,更何況是新生的中國企業呢?核心技術的缺失,短時間內,中國的手機廠商無法成為主導性的力量,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2012年,在中國市場上,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過1億部,預計達到1.014億部,比2011年的5200萬部勁增94%。這不僅對國際廠商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國新一代手機廠商來說,更是難得的市場機會。而這種市場機會對圖謀在市場取得更多份額的中國企業來說,廣泛的用戶基礎,才可能促使他們完成更佳的用戶體驗和積累品牌價值。
希望在前方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在2011第四季度共銷售3546萬部智能手機,其全球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15.8%增長至23.8%,已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
蘋果仍然是所有手機廠商無法直面的痛。
但令人值得欣慰的是,除去沖動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之外,以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國產手機企業正在國際上崛起。具備技術和研發天然優勢的它們讓國人看到其成為國際品牌的一絲曙光。
在2012移動世界大會上,華為全球產品市場總監弗雷德里克公開表示,華為的目標是在2015年成為手機業界的領先者。
行業分析師本·伍德說:“華為說希望今年能銷售出6000萬部手機,他們的產品比競爭對手便宜15%-20%。我認為這一優勢會給對手帶來很大壓力!
中興也不甘落后。Gartner和Frost&Sullivan的最新報告顯示,中興已成為蘋果之后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機廠商,按出貨量計2011年第四季度其已躍升成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廠商。
對此,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表示,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正在顯現出來。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市場,也是發展增長最快的智能手機市場。華為、中興等本土企業在智能手機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空間,加上在海外市場的基礎,已依稀可見成為國際品牌的跡象。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盡管未來的路無法預知。就像當年沒有人敢預言華為、中興會成為電信設備領域具有國際發言權的廠家一樣,今天中國手機領域的新生代力量,也許會在將來有更加驚艷的表現。 |